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林、农经)厅(委、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2007〕59号)要求,为加快油料生产恢复发展,增加市场供给,稳定市场行情报价,我部制定了《振兴油料生产计划工作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真实的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油料(含大豆,下同)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是食用植物油、蛋白饲料及其他食品的大多数来自。近年来,油料生产下降,进口逐年增加,产需缺口逐步扩大,市场行情报价大幅上涨。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2007〕59号)精神,尽快恢复油料生产,增加市场有效供给,我部决定从2008年起组织实施“振兴油料生产计划”。编制工作方案如下:
坚持立足国内资源,依靠科学技术,努力提高油料生产水平,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开发南方冬闲田,恢复增加油菜种植培养面积;加强科学技术创新,着力提高单产;调整产品结构,着力改善品质;开发利用多种资源,挖掘生产潜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油料产业化经营;以政策为保障,调动各级政府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油料生产迅速恢复发展。
2008年,力争油料生产全面恢复到2006年的水平,面积达到3.46亿亩,总产达到4700万吨,亩产达到135公斤,比2007年预计数分别增加2000万亩、350万吨和2公斤。其中,油菜达到1.07亿亩,总产1300万吨,比2007年预计数分别扩大1200万亩和增产90万吨;大豆达到1.37亿亩,总产1600万吨,比2007年预计数分别扩大800万亩和增产210万吨。稳定花生及其他油料作物面积,总产比2007年预计数增加50万吨。
到2010年,油料面积达到3.66亿亩,比2006年扩大2080万亩,增6%;平均亩产达到145公斤,比2006年提高10公斤,增7.4%;总产达到5300万吨,比2006年增产650万吨,增14%。油料含油率提高2个百分点。分作物的目标是:大豆面积达到145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30公斤,总产达到1880万吨,分别比2006年扩大580万亩、提高15公斤和增产288万吨;油菜面积达到118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30公斤,总产1530万吨,比2006年分别扩大1500万亩、提高8公斤和增产260万吨;花生面积稳定在6850万亩,平均亩产222公斤,总产量达到1520万吨,分别比2006年提高8公斤和增产50万吨。芝麻、胡麻、向日葵等其他油料作物面积稳定,平均亩产达到102公斤,比历史最高的2006年提高6公斤。
(一)恢复面积。长江流域现有冬闲耕地9000多万亩,近期可用于种植油菜的有4000多万亩。到2010年,通过开发冬闲耕地等资源,力争比2007年油菜预计面积增加2200万亩以上。到2010年,适当恢复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大豆玉米过渡地带和黑龙江第四、五积温带的大豆面积,发展黄淮海及南方间作套种大豆,力争比2007年大豆预计面积增加1800万亩以上。稳定花生、芝麻、胡麻、向日葵面积。
(二)提高单产。提高单产是恢复发展油料生产的主攻方向。目前,同一生态区之间、区域试验和大田生产之间、高产典型和大面积生产之间亩产差距一般都在50公斤以上,高的在100公斤以上,提高单产潜力很大。通过提高油料生产科学技术水平,到2010年,力争油料平均亩产比2006年提高10公斤。
(三)改善品质。改善品质、提高含油率是增加食用植物油产量的有效途径。现有的品种含油率差别一般在2—3个百分点,还有一批即将投入生产的新品种(组合)含油率比当前大面积推广的品种高2个百分点以上。加强新品种和保优技术推广,力争到2010年平均含油率提高2个百分点。
(四)发展特色油料。芝麻、胡麻、向日葵等油料作物生产有着非常明显的地域性,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当地居民主要的食用植物油。当前面积下降,单产低而不稳,今后要适当恢复种植培养面积,努力提高产量,满足一直增长的市场需求。我国木本油料资源比较丰富,并具有较大发展潜力,要因地制宜发展木本油料生产,大力改造中低产油茶林,增加食用植物油供给来源。
通过实施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着重解决油料生产相对分散、基础设施差、生产能力弱的问题,着力培育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优势产业带、黄淮海花生优势区、东北高油大豆优势区及其他特色油料区。
1.制定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引导生产合理布局。在2007年制定大豆、油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完成花生、芝麻、胡麻、向日葵等油料作物的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指导各作物生产的发展。
2.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恢复稳定种植培养面积。充分的利用目前市场行情报价上涨的有利时机,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大力开发长江流域冬季休闲耕地和丘陵岗地,扩大冬油菜面积,增加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区春油菜面积;通过合理轮作等途径,恢复东北及黄淮海地区大豆面积;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开发西北、东北地区的旱地资源及盐碱滩涂地,稳定花生、芝麻、胡麻、向日葵面积。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油料综合生产能力。依托油料生产基地建设、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等项目,增强抗灾减灾能力,促进油料高产稳产。
依托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学技术跨越计划、“948”计划、公益性行业科技等项目的实施,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选育一批高产、优质(高含油率)、抗性好的新品种,研究推广节本增效新技术,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加强基因资源发掘和种质创新利用研究,拓宽育种基础。重点构建大豆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探明大豆遗传多样性变异;发掘大豆、油菜优异基因资源,培育抗病、耐逆的优良品种;加快油料种质创新基础性研究,加强大豆、油菜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的研究与应用。
2.培育优质品种,促进更新换代。到2010年,培育15—20个含油率超过43%、硫甙小于30微摩尔/克、芥酸小于1%,较当前主推品种增产5%以上,并适合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植制度和机收的油菜新品种(组合),特别是培育适宜南方双季稻区冬闲田利用的早熟新品种;培育10—15个含油率超过55%,较当前主推品种增产10%以上的花生优良品种;培育8—10个含油率超过45%,较当前主推品种增产10%以上的向日葵品种;培育5—8个含油率超过56%,较当前主推品种增产8%以上的芝麻品种;培育5—8个含油率超过44%,较当前主推品种增产8%以上的胡麻品种;培育8—10个含油率超过21.5%,或蛋白质含量超过45%,较当前主推品种增产5%以上的大豆新品种。
3.集成栽培技术,实现节本增效。通过实施农业公益性行动科研项目,重点开展耕作栽培技术、养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机械化生产等方面的研究。在现存技术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集成、组装、配套,形成适用于不同生态区的现代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重点推广大豆垄三栽培、窄行密植等技术,油菜免耕直播、秋冬发技术,花生地膜覆盖、麦茬夏播高产栽培技术,芝麻防渍害、合理轮作技术,向日葵地膜二次利用免耕栽培技术。
针对油料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速度慢,技术到位率低的问题,在主产区开展油料高产创建活动,着力解决当前油料单产低而不稳的问题。
1.明确创建思路,营造创高产氛围。油料高产创建活动采取行政组织、专家支撑、部省共建、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将优质高产新品种、节本增效的轻简栽培及机械化技术进行集中展示示范,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通过活动的开展,在产区营造发展油料生产的良好氛围,使其成为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促进油料生产恢复发展的重要抓手。
2.开展“321”高产创建活动,提升油料单产水平。按照百亩核心攻关、千亩展示示范、万亩高产创建的模式,开展油料“321”高产创建活动。即以县为单位,建立平均亩产300公斤的花生万亩示范片,200公斤的油菜、大豆、向日葵万亩示范片,100公斤的芝麻、胡麻千亩示范片。到2010年在全国200个油料生产大县开展创建活动,2008年在100个油料大县启动。
3.落实区域,合理地布局。主要在长江流域油菜产区、东北及黄淮海大豆产区、黄淮海及华南花生产区和西北、华北、东北特色油料产区,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技术力量较强的油料生产大县,开展高产创建活动。
通过优化品质结构和提高含油率,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增强国产油料产品的竞争力。
1.筛选推介优质品种,提升产品含油率。为实现2010年含油率提高2个百分点的目标,将含油率作为生产上主导品种的主要指标之一,筛选推介一批油菜含油率42%以上、花生56%以上、芝麻55%以上、向日葵(油葵)44%以上、胡麻42%以上、大豆21.5%以上的品种,促进生产用种品质的整体提升。
2.推进规模化种植,提高品质一致性。依托大豆、油菜良种补贴和跨越计划等项目,扩大高油品种种植培养面积,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油料产品的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加强品质检测分析,监测品质动态。组织国家油料品质检测分析单位,对油料品种和产品的含油率、蛋白质含量等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仔细的检测,并将分析结果定期向社会发布,引导农民选用良种,企业选购优质产品。
通过提高油料作物机播、机收等关键作业技术,着力解决我国油料生产费工耗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促进油料生产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方向转变。
1.加大油料生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快机械化发展步伐。现有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要向油料生产倾斜,将比较成型的油料作业机械纳入补贴机具范围。
2.加强油料机械研发和推广,逐步解决油料生产费工耗时问题。整合现有的技术资源,加强农机农艺结合,解决当前油料机械作业中的难题。完善多功能油菜收割机具,重点解决油菜机播、机收损失大的问题,着重解决花生机收的难题。建立油料机械示范基地,加快现有机械作业技术的推广,降低油料生产人工成本。
3.建立油菜全程机械化试点,辐射带动油菜机械化的发展。从2007年秋冬种开始,在长江流域建立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扶持引导当地农机大户和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农机作业组织,购置油菜播种机、收获机等机具,大力开展机械作业服务。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油菜机械化直播和收获、秸秆还田等技术。
通过大力开展统防统治,重点解决当前油料病虫害发生面积逐步扩大,危害日益加重的问题,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建立应急预案,掌握防治工作的主动权。对油料作物的主要病虫害,分别建立防控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农药、药械等物资的储备工作,保证应急防治需要。
2.加强预测预报,提高防控工作的科学性。依托植保工程建设项目,完善病虫害监测体系。重点加强对油菜菌核病、大豆胞囊线虫、花生蛴螬及青枯病、芝麻茎点枯病、向日葵螟及菌核病、胡麻枯萎病等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3.加大防治力度,提高防治效果。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重点推广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良种,并做好种子精选加工,提高种子包衣率和统供率;传统油料产区要因地制宜改变耕作制度,实行合理轮作;对已发生的重大病虫害,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一)落实好油菜大豆良种补贴政策。从2007年秋冬种开始,国家在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优势区实行油菜良种补贴政策。2008年继续在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实行大豆良种补贴政策,补贴规模由目前的1000万亩扩大到4000万亩。要及早制定并下发良种补贴实施方案,落实补贴区域和补贴资金(油菜补贴资金要在春节前兑现到农户),确定补贴品种、配套技术和供种企业,加强补贴资金的监管,做好项目检查和总结验收工作。
(二)组织好发展油料生产重点项目的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948”计划、跨越计划、种子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项目都涉及到油料作物,在项目资金安排上要向油料科研、生产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倾斜。做好项目的规划、申报、论证和组织实施工作,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发挥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推介2008年油料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在2008年油料春播开始前,组织专家对现有的油料品种进行筛选,确定一批优质高产品种作为主导品种,并向社会发布,引导农民选用。推荐一批节本增效明显、推广潜力大的栽培技术作为当前油料生产的主推技术,组织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搞好技术培养和训练和示范推广工作。
(四)启动油料“321”高产创建活动。2008年在全国100个油料大县建立高产创建示范片,其中大豆安排30个县,每县1万亩;油菜35个县,每县1万亩;花生20个县,每县1万亩;芝麻5个县,每县1千亩;胡麻5个县,每县1千亩;向日葵5个,每县1万亩。制定并下发“321”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研究确定分作物高产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各地层层开展油料创高产活动,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搞好总结表彰。
(五)做好油菜全程机械化试点工作。在秋冬种前制定并下发油菜全程机械化试点工作方案,召开启动会;组织召开全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现场会,举办油菜生产机械化研讨班暨示范县技术培训班;组织并且开展油菜机械的试验选型,选择一批性能可靠、适用性很强、技术上的含金量高的机型向社会公布,并通过召开现场会、推介会等形式,引导农民选用;加强机械质量监督和跟踪,并向厂家反馈调查的最终结果,提高机械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六)制定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重点区域布局规划。2007年已经制定了《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和《全国油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要尽快发布并实施。2008年重点完成花生、向日葵重点区域布局规划的制定和发布工作,指导花生和向日葵合理地布局,科学发展。
(七)加强生产督导和专家指导。在油料播种、生长等关键环节,组织农业生产、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深入产区开展生产督导,协助解决生产中的明显问题。充分的发挥农业部大豆、油料专家指导组和油菜生产机械化专家组的作用,制定发布油料生产发展的技术方案,开展技术会商,提出油料生长关键时节的田间管理意见。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油料作物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八)研究争取新的扶持油料生产发展政策。一是争取油料作物“321”高产创建活动经费,支持活动的开展。二是研究扩大大豆和油菜良种补贴规模、区域和补贴标准,争取将花生纳入良种补贴范围。三是研究争取油料作物重大技术推广补贴经费,如对花生地膜覆盖、油菜机械免耕直播、大豆机械深松整地等重大技术实行推广补贴,促进技术的迅速普及;四是研究争取出台油料收入补贴政策,减小价格波动对生产的影响,保障农民生产的预期收益;五是研究油料生产保险政策性补贴,建立油料生产灾害风险防范机制。
(九)关于组织分工。振兴油料生产计划农业部内分工安排:推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工作,由计划司牵头,种植业司、科教司、经管司、市场司、农垦局、全国农技中心参加;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工作,由科教司牵头,财务司、计划司、种植业司、农垦局参加;组织高产创建活动,由种植业司牵头,财务司、科教司、农垦局、全国农技中心参加;提高油料品质工作,由种植业司牵头,科教司、经管司、市场司、全国农技中心、优农中心参加;加快油料生产机械化工作,由农机化司牵头,财务司、种植业、科教司、农垦局、农机鉴定站参加;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由种植业司牵头,财务司、全国农技中心参加。各级农业部门也要组织有关部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抓好实施。
(一)加强领导。根据任务分工,各单位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油料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整合资源。建立各级农业部门振兴油料生产联席会议制度,整合行政、事业和科教等部门的力量,整体、协调、有序推进振兴油料生产计划。
(三)强化宣传。通过种种形式和各类媒体,宣传各地在振兴油料生产发展中出台的新政策、好做法和好典型,营造振兴油料生产发展的良好的氛围。
(四)保障投入。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充分整合现有的各渠道各部门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计划、财政等部门的支持,逐年增加资产金额的投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扶持生猪和奶业及 油料生产各项政策资金落实监督检查的通知
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国农业农村部党校)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农业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农业行业商会)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国农民体育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