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洁的厂房、智能化的操作台、繁忙的机械手臂……在这个春节假期中,中国航天科工河南航天各生产车间忙碌如常,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科研生产任务配套再添动力。
河南航天是我国承担载人航天工程液压气动关键核心产品研制的重要单位,巩海超作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班组的负责人,自豪地介绍道:“我们生产的高可靠性阀门产品,为多次重大宇航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春节期间不休工,是为了抢抓每一个时间节点,确保零部件的提前生产,为后续装配和试验赢得更多科研时间。
现代化的生产线展现了智能化的力量。在车间中,工人的职责逐渐由重体力劳动转向设备检验测试与维护,生产环节早已由机械代替。通过程序编制和机床调试,生产的效率和精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正如巩海超所言:“我们通过智能化改造,使得交付周期缩短了23%,经营成本降低了20%。”这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给公司能够带来的巨大变化。
河南航天自多年前启动智能化改造,依托“5G+工业互联网”技术,积极打造智能化生产线,成为河南省的智能示范工厂。现在,数条智能产线已完成建设,现场操作人员数量减少了60%,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最新消息表明,河南航天所属的695厂再次获得河南省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称号,并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这不仅是对企业实力的认可,更是对未来航天事业的展望。
在这样的辉煌背后,是数百名员工的默默坚守。春节假期,巩海超与他的同事们依然在岗位上,继续优化生产流程和提升产品质量,以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从巩海超的身上,我们正真看到了河南航天对于未来的追求。智能化的转型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更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随着更多的智能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河南航天将继续引领行业发展,推动航天事业更上层楼。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如何在保障安全和稳定的基础上,加速智能化转型,仍是每一位行业从业者需要深思的问题。河南航天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也为别的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总的来说,河南航天在春节期间的生产实践充分展示了智能化改造的成果和企业担当,同时也传递出了对我国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不妨思考怎么样利用智能化手段,推动自身的业务发展,寻求行业创新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