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业评论》《清华管理评论》撰稿人,《中国工业与信息化》专栏作家,畅销书《中层再进阶》《上任第一年》作者,为苹果、三星、小米、壳牌、蚂蚁集团、新浪微博、中信、中船、吉利等上百家企业服务。
最近这几年,你是否曾听过类似的故事:在言必称“数字化”的那一段时间,某企业领导一拍脑袋决定全员“数字化”,从总经理到最基层的操作工,都要进行数字化培训和普及。无论是业务流程、组织协同、运营管理、服务创新等等,都必须数字化,仿佛没有数字化,这业务没法干似的。结果,几个月后,除了花巨额成本采购的各种数字化系统与软件外,数字化没有给此公司带来任何改变。员工对数字化产生了质疑,领导对数字化产生了质疑,一切都被打回原形,最终一地鸡毛。
现如今,同样的故事,换了个称呼,“数字化”变成了“AI”,一夜之间,又在很多企业上演了。其实,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在AI的洪流中,很多企业依旧存在盲目追逐全局AI化的误区,忽视了AI化背后隐藏的组织系统性挑战。那么,企业怎么样才可以避免自己成为AI浪潮中的“沉船”?我的建议是:从单点突破做起,再走向体系化建设。
在企业进行AI转型的过程中,最大的误区就是盲目追求全局AI化,忽视了AI应用背后的深层挑战。就像我们在数字化转型初期所看到的那些“过度热衷”的例子,很多企业迫于行业竞争压力,心急火燎地推动AI在全公司范围内落地,却忽略了AI转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对企业而言,AI本质上是一种深度嵌入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决策体系的“组织进化”,而不是一个可以“一键启动”的万能解药。
有很多企业,特别是那些处于行业竞争压力较大的公司,往往在看到同行纷纷启动AI项目后,产生了“如果我们不赶快做,就落后”的焦虑心理,便决定进行全员AI化。看似宏大的计划,实际上容易成为“空中楼阁”。企业领导人在AI项目启动时,往往心急如焚,急于求成,要求全公司一开始就全面引入AI,甚至规定各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AI化任务。然而,问题来了:
1、没有合适的业务场景和痛点:不从业务的真实需求出发,而是从“技术流行”出发。比如,有的制造业企业急于为每条生产线引入AI监控系统,结果因为技术应用场景不合适,或者业务痛点问题没找到,根本没办法提升生产效率,反而增加了系统维护成本,最终浪费了大量资金和时间;
2、资源无法支撑全方面覆盖:每一次技术引入,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全面AI化需要巨大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和技术积累,一旦无法支撑全方面覆盖,就轻易造成技术被过度应用,反而适得其反;
3、匆忙上马,乱象繁生,产生负作用:比如,某企业在推行全局AI化后,不仅内部管理混乱,AI孤岛问题严重,跨部门协作成了难题,最终的结果是资源错配,项目失败,甚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给组织发展带来了负作用;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很多企业将AI看作是单纯的“技术工具”,将重点放在技术的选择和引入上,而忽视了技术如何服务和承接实际业务需求。这种“技术至上”的思维,导致了很多企业的AI项目变成了“技术秀”,而非“业务驱动”的组织转型。任何一个时间里,企业都应该以客户价值为核心,以业务水平提升为准绳,而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始终应该围绕解决痛点、提升效率、增加收益等具体业务目标进行。
然而,很多企业在AI引入过程中,容易被技术牵着走:一开始选择了看起来最领先的技术,但未必最符合企业的现实业务需求。这就会造成“技术是技术、业务是业务”的分离,花了钱,没处理问题,一堆名词满天飞,公司被搞的鸡飞狗跳,这哪里是AI转型,分明是AI添乱。对企业家和管理者而言,要提醒自己的是,任何一个时间里都谨防适得其反。
在确保避免了全局AI化和技术至上的误区后,企业AI转型的重点是如何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这就要求企业在AI转型的初期阶段,别妄图把所有业务都一起进行AI化,而是要选定某一具体的业务领域,实施单点突破,形成能够证明AI转型价值的若干成功案例。以下是单点突破的详细操作步骤。
在所有可能的应用场景中,企业要找准最具潜力、能带来最大收益的业务痛点。更确切的说,要定一个具体可量化的目标,并用AI解决它。比如,某电商企业在推动AI应用时,选择了供应链管理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行突破,通过AI优化配送路线和库存管理,有实际效果的减少了物流成本,同时又提升了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这个“单点突破”,不仅推动了该公司物流效率的提升,也为后续其他部门的AI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随着某一业务痛点的解决,后续的关键就是如何应用AI解决类似业务场景的问题,从1个业务痛点到N个业务痛点,逐步扩大AI应用的影响力。比如,某零售企业在转型初期通过AI优化了库存管理系统,准确预测需求,避免了过度库存和缺货现象。这一突破性成果让公司高层和团队看到了AI在业务中的巨大潜力,于是决定将这一成功经验复制到别的业务环节,如客户关系管理、智能推荐系统等等。通过复制成功的业务痛点案例,企业逐步实现了多项业务的AI赋能,不仅提升了所有的环节的效率和精准度,还在客户体验和盈利能力上取得了显著提升。
当AI在不同业务场景中解决若干问题后,企业就能开始着手系统化、战略性地推动组织AI化。具体来说,企业要从单一业务的优化,扩展到全局的业务体系、管理体系、经营体系、战略体系、组织体系的重构。这一阶段,AI不单单是解决个别业务问题,更要整合为企业全面的运营和决策支持系统。比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AI优化了生产线的质量控制与生产调度,取得了显著的生产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后来,随着AI应用的逐步普及,从研发到供应链管理、销售预测、客户服务等环节都被AI赋能,企业从整体上提升了生产和运营的协同效率,最终实现了以客户的真实需求为核心驱动的“AI智能制造体系”,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组织体系也进行了全面变革,竞争力跻身行业前列。
此时,AI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具,而是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助力企业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占据主动。从局部解决方案到全面战略布局,再到最终的体系化建设,企业逐步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全局协同”的战略升级,这才是AI时代企业转型的正确打开方式。